↻ 指南作者:陈十六
63岁的陈冲写下33万字的《猫鱼》后,姜文问她,你能不写吗?
陈冲说,不,我不能不写。
金宇澄是最先鼓励陈冲写书的。在他来来回回地絮叨、鼓励之下,陈冲拿起了笔。
她和哥哥陈川去了上海平江路的老房子,那里居住过他们的外公、外婆还有父母。
这些人的痕迹织就了一张记忆之网,略带侵略性地将陈冲的笔触包裹起来,于是,诞生了《猫鱼》。
《猫鱼》内页
展开剩余94%大众只知道陈冲的影视作品,却不知她从20岁不到就开始在杂志、报纸上发表作品了。直至2024年《猫鱼》问世,她才算是正式确立作家身份。
《猫鱼》获得了春风年度女性作品奖,且在众多图书平台上榜。通过这本打动了无数读者的自传体式散文集,我们得以知道陈冲曾走过的路。
陈冲,人如其名,信马驰骋过60余载光阴之后,她的人还是那么勇,她的爱还是那么多,她的文字还是那么真。
1961年4月26日,上海平江路的一幢老式洋房中,迎接了一个小生命,她就是陈冲。
黑白照片里,陈冲在她人生中的第一个秋天里冲镜头甜甜地笑着,那时的她还不知道,生活的铁掌会给她打下多少烙印。
幼年陈冲
陈冲出生在名声显赫的医学世家。父亲陈星荣是华山医院的终身教授及博导,在我国放射学仪器临床应用的推广上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母亲张安中为复旦大学教授、神经药理学家,是著名药理学家张昌绍教授的长女。
外公张昌绍是我国药理学奠基人,外婆史伊凡为知名社会学家,与徐志摩、沈从文、丁玲等都是好朋友,发表多部论著。
但即便成长于这样的一个家庭,陈冲和哥哥陈川并未因此拥有优渥安稳的童年。
时代的动荡降临在家族的头上,外公在陈冲6岁时自杀,后来外婆也被打为反革命,家属不能领津贴,日子变得非常拮据。
陈冲(中)与哥哥、外婆在家中合影
母亲和外婆都不会过日子,陈冲只得被迫早熟。送走老保姆后,11岁的陈冲撸起袖子承担了一家人的做饭任务。
她早上淘好米后出门上学,中午回家来不及摘书包就开始烧饭。在困顿的生活中,她学会了把一小条肉切成很细的丝,也能用很瘦弱的带鱼煮出两大碗面;她开始懂得拿粮票换鸡蛋,也会买便宜的烂水果。
那个从小就能挑大梁的女孩,如果不是偶然,她也会像亲人们一样步入科学殿堂。
“文革”接近尾声时,14岁的陈冲还不知道自己要走什么路。当时上影厂的武珍年导演偶然见到了小陈冲,并通知她去厂里见见大家(当时还没有“面试”这个说法)。
童年陈冲
陈冲去厂里时,穿着打着补丁的军装,由于没有任何可以拿出来表演的节目,她便背诵了英文版的《为人民服务》。
那时陈冲每天和母亲一起听无线电的广播英语课,所以早已滚瓜烂熟。
陈冲自己也没想到,她因此被选中去演电影《井冈山》里的小游击队员,进组没几天,不料剧组因为高层原因解散了。
在一系列的阴差阳错之下,她因此进入了上影演员剧团培训班。
陈冲进《井冈山》摄制组前的照片
谢晋导演有次来培训班的时候,注意到了年纪最小的陈冲,便请她去主演电影《青春》。
电影上映后,陈冲一夜成名,被邀请到各学校和少年团体去做讲座。
正值高考恢复第一年,陈冲的父母暂停了陈冲的一切“外交”活动,专心复习备考。
陈冲也不负众望,考取了上海外国语学院。
进入大学后,陈冲总是怀念拍摄《青春》时在剧组里自由快活的时光,对学校里的单调乏味提不起劲。
她对英语的热爱,已经被跟不上学业的压力和无趣的科班教育磨损为乌有。
陈冲(左)、张瑜在《青春》的剧照
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。张铮导演向陈冲伸出了橄榄枝,邀她主演电影《小花》。
剧组对陈冲来说,简直是一辆快乐的大篷车,那些来自北影演员培训班的年轻人,每天都变着法地寻开心。
19岁的陈冲凭借《小花》获得第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和南斯拉夫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。
两个“影后”桂冠,让陈冲从此被瞩目。
陈冲(左)(影后)和刘晓庆(最佳女配角)百花奖
之后,她又接了《海外赤子》《苏醒》这两部远不如《小花》更适合她的电影,相比于为了自己的演艺事业精挑细选剧本,年少的陈冲只是不想从摄制组的生活里醒来而已。
结束《苏醒》的拍摄后,陈冲已经不想再回到学校里学习。
年少的她并没有借着“影后”的名气在国内趁热打铁,而是被灵魂深处的不安驱动,她决定要把自己放逐于陌生的险境。
“我不清楚自己要什么,只感到剧团的那种快活让我空虚、窒息。我必须离开。”
青年陈冲(右)
她没想过要一辈子拍戏,只是觉得自己必须学有一技之长,才能获得一份可以谋生的工作。
于是,陈冲没有回到上海,而是破釜沉舟地留在北京办理出国留学的手续。那时候出国要经过上层审批,陈冲因身份原因,护照一度被拦截。
最终还是夏衍先生亲笔为她撰写了推荐信,文化部才向教育部发函,为陈冲打开了留学大门。
这是个天生就不知道什么叫做“安分”的女孩,永远在冒险的路上横冲直撞。
80年代的美国,自信、膨胀,经济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,流行文化更多元,娱乐文化空前繁荣,成为世界上无数年轻人向往的新潮圣地。
也就是这个地方,最先让陈冲——这个好强、爱做梦的懵懂少女知道了生活并不是有趣的冒险和诗意的远方。
出国前哥哥陈川为陈冲画像
由于语言基础薄弱,每次下课后她都需要重新听课程录音、记笔记。
家里并没有给她任何照料,她的住所四处流转,搬家成为家常便饭。
为了赚取开支,她不得不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和餐馆打工。
学习与生活上的困难不过是最小的挑战,最令她无助的,是陌生的文化语境。
“失去了固有的道德和行为的准则,不知道何为那个文化的‘正常’”,因此总是处于困惑与紧张中。
陈冲在美国
有次陈冲去学校的医务室,校医是一名30多岁的男性,要求她去帘子后面脱掉所有衣服,还领了另一位穿白大褂的男人进去一起看她。
过了很久之后,她才意识到那其实是性侵行为。
在《猫鱼》里,她第一次提起这段经历,“那个不可磨灭的耻辱像日全食那样遮挡了那段记忆的亮光”,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所有事件全部蒙上了灰色的阴影。
无数绝望的时刻里,她总是想起童年那栋黑瓦白墙的房子,以及母亲反复嘱咐小陈冲的话语:
“我叫陈冲,我爸爸叫陈星荣,我妈妈叫张安中,我家住在平江路170弄10号。”
那是她跟这个世界战斗的底气。
陈冲全家福
于是,22岁的她褪去了青涩,带着近似绝望的激情,像个赌徒一般重新站到了面试现场。
那时的好莱坞没有什么亚裔角色,陈冲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只能跑龙套。她甚至想过改行,但拍戏的热情总是在她心中燃起熊熊烈火,一旦有新的拍片机会出现,她一定会抛下学校课程扑向电影。
《大班》的导演选中陈冲时,她以为等来了转机,却没想到影片中的大尺度镜头给她造成了极大的舆论危机。
《大班》剧照
她沉寂了太久,也低迷了太久,直到来中国拍《末代皇帝》的贝托鲁奇导演将目光落到她身上的那一刻,她成为了他的皇后。
“《末代皇帝》的制作像是一场八个月的婚礼,庞大热闹而混乱,而我做了八个月的新娘,每天等待着贝托鲁奇将盖头掀开,又一次爱上我。”
那是她此生最幸福最浪漫的时光之一。
陈冲坦言,她对电影的爱、她后来成为导演,都是从拍《末代皇帝》开始的。
《末代皇帝》上映后在全球反响强烈,好评如潮,一举拿下了奥斯卡金像奖九项提名。但当年的好莱坞并不知道如何为一位中国女演员打造神话,虽然陈冲后来也陆续拍了一些口碑不错的影片,但再也没有得到过像《末代皇帝》一样的机会。
《末代皇帝》剧照
1995年,陈冲作为评委在参加柏林国际电影节时,对参赛电影感到失望,也就是在那时,她第一次有了自己做编导和导演的冲动。
陈冲挑中的是好友严歌苓的小说《天浴》。因涉及敏感题材,虽从未在国内上映,但影片却拿下了第35届金马奖最佳导演、最佳男女主角等七项大奖,并被《时代周刊》杂志选入1999年度全球十大佳片。
此时,距离陈冲来到美国,已经是十几年过去,她从那个横冲直撞的少女,一路走来成为演员、巨星、导演。
她远离了故乡,也远离了家庭给她规划的方向,人生渐行渐远,陈冲成为了一个回不了家的人。
《天浴》川藏高原工作照
她导演的作品不多,《天浴》《英格力士》《世间有她》……每部作品里,她总是在讲回不了家的人。
“时间长了,我慢慢意识到,人回不了家不仅因为距离,而是因为岁月,人回不了家就像他们回不到母亲的腹中。”
陈冲说,她这一生都被“爱与失去”所牵引,“对我来说,爱是生命中最大的动力。”
她的情感丰沛、汹涌,带着点狂躁的热度,拉着她往前奔。
演《小花》的时候,她的搭档是唐国强,也是她少女时期的情窦初开。为了让唐国强过生日的时候吃上奶油蛋糕,她满大街找了很多天,当看着他吃上蛋糕的时候,她心满意足夸赞唐是“奶油小生”。
从此,“奶油小生”这个词就被传开来了。
《小花》剧照里的陈冲与唐国强
在美国难捱的日子里,当时大她8岁的男友是陈冲最温暖的精神支柱。但有次两人在男方公寓里约会时,她却发现了男友和旧情人仍然在交往的信件。她伤心欲绝。
80年代初,美国移民政策收紧,陈冲不能再凭借学生签证合法工作,于是她当即和只见过三面的柳青去拉斯维加斯办了结婚手续,在异国拥有了合法居住权。
柳青当时也正处于跑龙套的边缘境地,与陈冲在剧组相识。陈冲出名后,柳青成为了她的经纪人。
陈冲谈柳青
柳青对陈冲有着极强的控制欲,处处监视,断绝陈冲与其他男人的所有往来。
为了一束匿名的鲜花,他对她大打出手。陈冲深夜独自到医院处理伤口,她生性要强,对剧组谎称是洗澡滑倒受伤。
这段仅仅维持了4年的婚姻终究以无休止的争吵结束。
在拍摄《壮士血》的时候,她深恋过演员鲁特格尔·哈尔,但哈尔已经有妻子了,她只得在煎熬中亲手斩断情思。
《壮士血》剧照
就这样,一段段无疾而终的感情终于让陈冲意识到,她迷恋的是因相聚与分离产生的激情与痛苦,她爱的是爱本身,而非某个人。
陈冲真正学会爱一个人是从嫁给彼得开始的,至今,他们已经走过了33年的岁月。
“我们在互相的身边可以休息。他是我的玩伴,我的兄长,我的父亲,我的儿子,我的情人。”
他们有两个女儿,大女儿毕业于哈佛,是学历气质兼备的知性美人,小女儿则跟随母亲的脚步踏上了演艺之路,与陈冲一起出演电影《误杀》。
陈冲与丈夫彼得在家中
当一个人经历了从青春年少,再到成熟衰老的过程,情感或许会从欢悦的溪流变为沉寂的湖水,可陈冲不会。
陈冲今年64岁了,美人如她,岁月亦未曾放过,但她的波涛仍未平息。
“我还有那么多的渴望和爱—无论用胶子的尺度还是星系的尺度都无法估量。”
之所以书名起为《猫鱼》,是源于当时的上海菜场经常会卖的一种漏网小鱼,用以喂猫,上海话发音为“毛鱼”。
哥哥把带着猫鱼的冰坨子扔到了马桶里,没想到水化开后,猫鱼居然又活了过来,正在欢快地游动。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永远地刻在了陈冲的记忆里。
陈冲《猫鱼》 |上海三联书店
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童年的“猫鱼”,那是创造力的直接源泉。在沉溺于回忆时,回忆本身被再次创造了。
而《猫鱼》写下的,就是这些被封尘过却再次被触动的记忆,或许已经不是原始的样子,但却是个人最真实的生命体验。
“记忆,好像早晨爱人离别后枕头上柔软的凹印,那是他在你生命里存在过的证据。”
80年代初姜文就已经读过了陈冲的文字,那时他还没看过她的电影。40多年过去了,陈冲还是那个劲儿。姜文说:“她的文字,倒像个丰富而果敢的人在讲着诚实的故事。”
无论是人,是风景,是爱或是失去,陈冲都已经见过了。
陈冲
她在参加《十三邀》的时候说过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,“我经历过很多苦难,但我要坚持纯真和天真,但那些烙印是打在另外一个地方,它们不是不存在,但它们不会影响我的胃口。”
愿我们都像陈冲一样,拥有不惧烙印的勇气和好胃口。
内容策划:夏夜飞行 翟晨旭
排版设计: 蕾蕾 洛溪
丨丨丨
丨丨丨
丨丨丨
丨丨丨
丨丨
丨丨
丨
丨丨
丨丨
丨丨
文学杂志小传
转载、商务、作者招募合作丨请后台联系,凡本平台显示“原创”标识的文章均可联系编辑转载,未经授权转载视为抄袭。
发布于:四川省北京股票配资平台,股宝网配资,9688策略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