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年,整整两年,贝特哈农镇就那么杵在那儿。以色列的装甲和无人机来了一波又一波,镇子却像块啃不动的骨头。然后,突然之间,一切都结束了。推土机开进去,把33栋房子推得粉碎,整个镇子从地图上被抹去。这一切,都源于一条塌陷的地道和里面的十三个人。
时间回到9月26日,地道里一片昏暗,空气中混杂着汗水、硝烟和泥土的味道。外面是以色列的重兵,坦克履带碾过瓦砾的声音,无人机在头顶嗡嗡作响,像一群烦人的苍蝇。劝降的喊话一遍遍传来,地道里的回答只有枪声,越来越稀疏,但从未停止。他们是卡桑旅贝特哈农营最后的屏障,一支十三人的小队。
这根本不是一场对等的战斗。一方是“梅卡瓦”坦克和精确制导武器,另一方只有一些缴获或自制的简陋装备。以色列军队本来以为这是一场轻松的清剿,却没想到被死死地拖在了这个不起眼的入口。他们想不通,区区十几个人,怎么能挡住一个旅的攻势。愤怒和挫败感,可能比战术需求更能解释后来发生的一切。
在他们死战不退的时候,营长侯赛因·法耶兹正带着主力部队,趁着以军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,从另一个方向突围。这十三个人心里比谁都清楚,他们冲不出去,也等不来援兵。他们的任务,就是用自己的命,为主力换一条生路。这听起来像电影里的情节,可它就那么真实地发生在加沙北部的尘土里。
猛攻无效后,以色列人失去了耐心。钻地弹被调了过来。第一轮爆炸,地道剧烈震动,泥土簌簌落下。他们可能还在开火。第二轮,第三轮...直到地道内再也没有任何声响。那瞬间的寂静,比之前所有的枪炮声都更让人心悸。抵抗结束了,任务也完成了。
当以军士兵最终挖开塌陷的通道时,只找到了十三具被活埋的尸体。他们的照片后来被巴勒斯坦方面公布,每个人脸上都看不出什么英雄气概,就是些普通的面孔,可能昨天还在街边喝茶。可就是这些人,让一支现代化军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,也让贝特哈农镇这个名字,在此后两年里成了以军的噩梦。
夷为平地,或许是一种宣告,也是一种掩饰。宣告对这片土地的绝对控制,也掩饰对那种顽强抵抗的畏惧。哈马斯在加沙的部署被分割得七零八落,六个旅各自为战,无法呼应。但这种细胞式的战斗小组,却拥有惊人的韧性。武器和粮食或许能决定战争的胜负,但无法定义输赢。
这场战争,从宏观上看,他们或许会输。但在勇气这件事上,他们好像从来没打算输过。只是这种骨气与血性,代价未免也太大了。
北京股票配资平台,股宝网配资,9688策略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