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| 芷潇
来源 | 看电视
“那我是不是可以叫你‘AAA建材王哥’?”
8月4日,社交恋爱观察类真人秀《心动的信号8》开播,在夏日释放热恋信号。依然以浪漫相遇开篇,嘉宾们于海岛初见,在循序渐进的节奏下揭晓职业身份。
从中医馆师承学徒、眼科医生到博物馆讲解员,恋综嘉宾的职业身份逐渐丰富,开始由先前高热的传媒、金融渗透向环境科技、建筑家居等多元领域。节目中“AAA建材王哥”的幽默调侃,似乎也有意消解上一季的“精英感”。
但与此同时,新颖优异的职业身份之下,观众对于嘉宾的人设背调从未停止。恋综开播后,先是柯爱林被扒出曾是贾乃亮直播间助播,从传媒本科到中医师承学徒的转变,让人质疑其身份的真实性;以清纯可爱形象出场的徐如蓝,却在ins上被扒出大量照片疑似擦边……
从《怦然心动第二季》中女嘉宾因“知三当三”风波被剪时间线,到《没谈过恋爱的我》中男嘉宾人设被打假,恋爱综艺引人上头的同时,却也面临着嘉宾选角带来的多重风险。当节目核心锁定于“情感关系”,嘉宾行为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。轻则引起荧幕外争议,消解观众嗑糖沉浸感,重则动摇时间线,影响整档节目的正常播出与价值导向。
如何避免个体塌房带来的观众信任瓦解,如何权衡平民化诉求与精英吸引力之间的嘉宾风格?恋综选角的门道,还在“真实”与“完美”之外。
失真化展演:
被过滤精制的“恋爱乌托邦”
《心动的信号8》初上线,嘉宾职业依然是观众关注的重点话题。
在上一季,嘉宾中英混杂式表达对Southampton和Manchester两座城市的喜好,被狠狠吐槽“strong”。而素人身份从潮牌主理人、大厂精英、新闻主播到TVB演员,几乎脱离了大众化职业特征,为罗曼司故事笼罩了一层浓浓的精制氛围。
这种趋势在今年的节目中有了明显的变化。从配置上看,除了徐如蓝、瑞龙和焦峙衡有海外求学经历,其余嘉宾均在国内高校就读,职业身份也从全员CFA、MBA,过渡到日用百货、科技顾问、卫浴管理、环境科技等更“接地气”的领域,以平衡“造梦”与真实感。
主动弱化学历标签,是制作团队之于先前“二本恋综”呼唤的回应。但这并不代表着“二本恋综”真正具有符合节目调性的可操作性。这一点,需要从观众、节目和品牌三方不同的核心诉求论起。
对于观众而言,恋综的本质是可提供沉浸式情感代偿的故事样本。它通过细腻的角色塑造和编织,将人与人之间的浪漫情愫进行提炼、加工和放大,作为浪漫幻想的镜像投射以观照己身,完成复杂亲密关系的深刻体悟,其核心在于身份的相似性。
凭何代入,从何切入,依赖的就是恋综嘉宾与观众之间相融相通的语境。
在特定情境下,嘉宾是否与自己做出同一反应;某段情感关系里,是否扮演着相似的人物角色?纵使成长背景、客观条件各不相同,在心理站位和性格特质上的贴近性,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观众追综的忠实度,一如观众怜爱《怦然心动4》中朱朱的敏感谨慎,《心动的信号7》中彭高追爱翁清雅,直到官宣分手前很长一段时间,都是高热榜单上的纯爱佳话。
但这并不代表着囊括了最大公约数的“二本恋综”,就是一档成功节目的流量密码,至少站在制作组和品牌方的立场上看,并非如此。
当原本位于私域的爱情,被编排成电视节目,重新放置于公域的视野下,它就变成了一场戏剧、一种社会景观、一个被建构的亲密关系展演——换言之,戏剧的主角应该经得起大众的审视,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迎合社会主流的期待。
譬如,具有观赏性,决定了高颜值作为恋综选角的第一条硬性指标。液态监视下,微表情管理和去表演痕迹,时时刻刻考验着素人的镜头适应力和本能反应,让惯习社交和出镜的人群成为恋综首选。更不用说在拍摄时间、配合度等现实层面的考量……
与此同时,作为一种媒介产品,恋综嘉宾乃至于其复杂的关系纠葛,都是可以看作是有意的商品包装和景观堆砌。嘉宾的出场穿搭、约会场地、赠送礼物、消费场景,无一不是品牌植入和推介的有力窗口。种种因素,都决定了恋综不可能真正降维。
正因如此,用幽默化解精英感的同时均衡嘉宾职业,成为了本季《心动的信号》的重要选角锚点。“AAA建材王哥”、“家装专业团队”和博物馆解说员背后所反应的,实则是恋综在“离地三尺”处的保守着陆。
情感生意经:
从恋综到爱情,有多远?
恋综埋雷,并不罕见。
尽管通过了学历认证、镜头测试和性格特质的层层筛选,恋综嘉宾的首度公开依然是一场大型的网络深扒。人们探究恋综嘉宾在上节目之前的社会形象,通过链接其周边关系,完成嘉宾在节目“前台”与“后台”的形象塑造。
这种自发性的验证行为,与后期节目的叙事真实性,以及追综沉浸感牢牢挂钩。倘若素人的社会形象、人品性格能通过此种路径得到证实,那么观众将率先建立起良好的初始印象和基本判断;相反,倘若人设存在反差和造假,则会抑制大众的情感投入,影响播出效果。
《心动的信号8》播出两天后,社交媒体上掀起了关于女嘉宾徐如蓝的人设讨论。
在节目中,徐如蓝温柔可爱,待人处事细腻友善,成为进入小屋后人气最高的女嘉宾。但网友发现,其在ins上曾发布大量露骨照片,虽然账号管理者是否本人无从查证,但这些与其前台人设相违背的照片,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大众的追综体验。
与此同时,另一女嘉宾柯爱林上恋综的真诚度也尚且存疑。从浙江传媒学院播本毕业以后,柯爱林被扒出曾在贾乃亮直播间当助播,而后转行中医师承学习针灸,创建了自媒体账号做养生科普。捆绑的流量赛道,是真诚追爱还是置换曝光,无从得知。
可无论是哪一种情况,都反映出一个客观现实:当恋综成为显性的情感生意经,大众对恋综网红商业化行为的容忍阈值不断降低,对于嘉宾上恋综的初衷查证也愈加严苛,一旦发现素人存在人设造假、情感作伪的情况,其反噬的将不仅仅是嘉宾个人。
《心动的信号4》中,就曾有过男嘉宾因违反录制合作协议而被终止录制,导致其牵扯的感情线一同删减;《怦然心动4》中的卿卿疑似隐瞒有男友事实,尽管在节目中与木木平稳绑定,但播出戏份也明显存在差异,网络个人账号于一年后重新开启。
时至恋综发展的交叉路口,观众对CP营业、解绑的套路已屡见不鲜,一次次的情感背叛,一次次的舆论审判,除了加深“恋综诈骗”的信任壁垒,还在制作成本、行业招商等方面形成阻力,倒逼恋综选角保守化,这对行业发展来说,未尝是一件好事。
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是,在当下,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恋综嘉宾,以及如何从源头规避恋综选角带来的爆雷风险。除了拉长考察调研的时间线,我们还能做什么?
真实性重建:
寻找“无精英感的精英”
如果说学历、职业、年龄等客观条件都可以筛选量化,那么如何判断嘉宾上节目的真实动机,是恋综面临的最大问题。
目前,大多数恋综在选角初期,除了公布报名链接外,还会通过互联网进行“海投”,与好形象、高学历的适龄博主优先联系。经过基本条件初审后,节目组将进一步了解候选人的性格、谈吐、价值观及镜头表现力,考察其真诚度和情感处理能力。
在这一阶段,DISC性格测试、MBTI恋爱类型分析等评估方法被引入,对嘉宾性格进行标签化、符号化,通过整体设定推演什么样的搭配最有可看性,譬如本季《心动的信号》中“友谊型”“陪伴型”“奉献型”“占有型”恋人的划分。
但要想做到更保险的风险规避,这些途径还远远不够。倘若从已塌房教训中推导经验,这些方面或许能有所补充。
首先是拓宽全网筛查和熟人验证的多方渠道。
本次ins风波中,女嘉宾实际上并没有原则性过错,争议点更多源于人物形象在前后台的割裂感,仅限于公开社交账号表面信息的背调,实际上是不够的。而“卿卿事件”则说明,嘉宾的私生活以及情感关系,还需要通过多方熟人进行前置性验证,减少节目成本的损耗。
其次,制作方需要以更明确的条款定义,约束嘉宾行为。
在TVB恋爱真人秀《女神配对计划》中,男嘉宾姜卓文被爆“隐瞒网红女友参赛”,并且在回应中强调存在“跨时区情感依赖”但从未确立正式恋爱关系。这种对恋爱关系的认知差异,实际上也为内地恋综提了一个醒——要用明确条文规避“弹性关系”,厘清情感认知的灰度地带。
与此同时,当观众期待在恋综中看到更多“与我有关”的故事,恋综选角也因此有了新方向,那就是“无精英感的精英”。制作方保留精英的商业价值,却剥离其冒犯性符号;观众享受慕强快感,却不必承受阶层碾压。
或许当一个容错率更高的真实场域被构建,人物身份感能够被幽默和真实灵活化解,恋综才真正找到了容纳真实、真诚、普适与共情的最大公约数。
恋综选角的门道,还在持续进化。
主编:罗姣姣
文:张芷潇
排版:张芷潇
北京股票配资平台,股宝网配资,9688策略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